《命运》是畅销作者蔡崇达继《皮囊》后的一本长篇小说,99岁的阿太在弥留之际,对着匆匆赶来的曾孙(作者本人)回忆起自己的一生。
阿太是作者的外曾祖母(闽南话称外曾祖母为阿太),阿太15岁时被神婆预言“到老无子无孙无儿送终”,却被命运安排成为神婆的儿媳妇,而阿太也正如神婆预言那样,结婚后肚子始终没有动静,后面陆陆续续收养了三个孩子,自己的丈夫却被国军抓走,婆婆也去世,阿太孤身一人,在那个饥荒、战乱不断发生的年代养活了一大家人。
“那神婆说我无字无孙无儿送终,最终却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我”,神婆本不是神婆,她是三十岁后才成为神婆的,忘了从几岁开始,她便偶尔能听到一些“多余”的声音,她便常和这些声音去交谈,听他们的故事。每当有人来庙里求解时,他便将做自己听到的故事说给另外的人听,把他的故事,说给别人听,有了故事便有了活下去的根基,大家便都活了下来,神明对待每个找他的人正是这么干的。“人的灵魂就是这故事长出来的”,只要我们活着,命运就会继续,命运最终是赢不了我们的。它会让你难受,让你绝望,它会让你捣蛋,甚至冷酷无情,但你只要知道,只要你不停,它就得继续,它就奈何不了你。所以你难受的时候,只要看看,你就看看,它还能折腾出什么东西,久了,你就知道,它终究像个孩子,或者,就是个孩子,是我们自己的孩子。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。我们终究是,自己命运的母亲。
阿太的命运如同《活着》里的福贵,为了改写这个命运,她已经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努力,即便如此之苦,在阿太回忆讲来,也是那么的平静,命运的苦难对阿太来说,只不过是多打一份零工应对就好,死亡嘛,也没有什么好怕的,就“像成熟的果子自然从树上掉下”,死的时候,人和世间没有伤口。
在传统中国的哲学里,儒家重生轻死,人活的久不一定是好事,而要创造不朽以对抗死亡,这样生命才能从有限转变为无限。道家则将死亡置于天地宇宙自然中,老子遵从“道法自然”,生死不可避免,就是一种状态转换,用现代宇宙观来说,你我皆星辰,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。佛家将生老病死看做人生四苦,修行的目的便是解决这四苦,人如果能脱离动物的领域,以有限的身体开展无限的人生,则是对生死的一种参透,死亡之苦尽可以度。再看西方,基督教认为死亡是生命的永恒,“我渴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”。伊斯兰教则认为死亡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,在世界末日,每个人都会复生,并在真主前接受审判。
“我知道了,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,一直在翻滚着,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——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, 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,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, 沉入那海底去了。”小说里,阿太的压舱石是自己的子女,当子女都开始有自己的子女后,六七十岁的阿太便觉得“自己可以去死了”。死亡一直是文学作品里讨论的主题之一,蔡崇达描述的阿太面对死亡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然平和境界,反而期待和寻找自己的死亡,正是参透生死后的一种巨大冷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