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乡土中国》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品。这本书从现实生活的社会中出发,帮助我们去理解中国的乡土社会。
从字面意思看,乡土是我们的故乡,是我们的根。无论是长期处于农耕的时代,还是逐渐城市化的中国,乡土都是我们的吃饱穿暖的基础。用费先生的说,中国许多的阶层都是从农村分离出去的,那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农民和农村所处的乡土的社会,形成的一些特色就构成了许多阶层,乃至中国社会的根基。
熟人社会
熟人社会是乡土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特征。在农村中,每户的耕地面积小,户与户之间,在水利等方面有相互合作的需要,另外,从安全性考虑,人们聚居在一起也更利于保卫。这些便是中国农民聚居在一起的原因。在土地继承的原则下,子承父业,随着人口不断迭代,于是便形成一个个村落。乡土社会便成了生于斯、死于斯的社会,假如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,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,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,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。这是一个“熟悉”的社会,没有陌生人的社会。
“我们大家都是熟人,打个招呼就是了,还用得着多说吗?”在熟人社会中,各人知道各人的底细吗,那么约定俗称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了。比如,做事不讲法律,只讲老祖宗留下的规矩;答应别人的事也不走签字画押的流程,就单凭本心和相互信任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些行为就成了熟人社会的代名词。对乡民来说,除了这些以外的事务,对他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,这其中就包括识字。费先生在书中描述了“文字下乡”企图通过扫盲来改变乡下人的“愚昧”和“无知”,结果可想而知。
差序格局
“以己为中心,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,与别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般一圈圈推出去,愈推愈远,也愈推愈薄。”这是费先生对差序格局的描述,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。差序格局是一种常见但又很复杂的社会关系,书中没有具体写出差序格局的概念,但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出:
第一、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已为中心,然后再向外不断辐射,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。
第二、这张社会关系网可大可小。譬如,像《红楼梦》中贾府,一个大观园里居然能住着各式各样的亲戚,当贾府没落后,这些人便树倒猢狲散,各自奔前程去了。
第三、差序格局中都是“以自我为中心”来对人、对事进行批判的。《大学》中讲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……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为了家可以国,是一个事实公式,比如,弟弟犯了罪,身居高位的哥哥会想尽办法也要包庇他或者帮他瞒过去,但如果犯罪的这个人和我几乎没有任何交集,那么他一定会面临最严酷的惩罚。
第四、如何保持这样的关系网运转?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,最主要的自然是“克己复礼”,“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。费先生将这些规矩起了个名称—“礼治秩序”。
横暴权力、同意权力、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
一种社会关系的运行,都需要有权力作为保障和维系。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社会,因而往往是皇权的发祥地。皇权是典型的横暴权力,横暴权力是压迫性的,有上下之别,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。一旦问题解决了,社会不再划分阶级,政府、甚至国家组织,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。
人们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分工,所达成的一种共识,这便是同意权力。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,社会分工愈复杂,这种权力也愈大。农业经济缺乏储蓄,则横暴权力受到经济限制,不得不将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同意权力去活动。
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一般针对的是整个国家的各个阶层,而作为整个社会最基层的乡土社会,则有一种量身定制的权力—-长老权力。“长老”们一般是村子里见识最广,最德高望重的长者。他们的意见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权威,长老的意见一般也是符合“熟人社会”的基本规矩,惩罚方面也多以批评教育为主。
另外还有一种时势权力,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权力,在短暂的交替时期过去后,往往会发展成为横暴权力(如太平天国),或者失去权力(如宋江及其梁山英雄们)。
总结
“乡土”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关系,书中将乡土社会中所包含的“熟人社会”、“差序格局”和维系乡土社会的四种权力做了详细解释。乡土社会是农耕文明经过一代又一代熟人社会留下的文化传统,其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叠加的一张张可大可小的网络,许多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,都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