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《知行合一王阳明》王阳明和他的心学

王阳明,名守仁,亦称王守仁,汉族,字伯安,别号阳明,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。

12岁 王阳明是书香世家,父亲中过状元,小时候便博览群书,有一次问私塾老师读书能干什么,老师说读书是考取功名当官,而王阳明则是说读书是为了当圣人,此时便立志成为圣人,确立了以“读书做圣人”为“人生第一等事”的志向。

15岁 小时爱好骑马射箭、兵法,详细考察了居庸三关的山川地理、道路交通以及关外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,不仅做了详细记录,而且结合地理实况给予分析,并试图把他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。

16岁 读到朱熹关于“格物致知”的论述,立即付诸实践,去“格竹子”,结果使他身体染病,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“格物致知”或许有误,未必是通往“圣人”境界的坦途,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。

17岁 在南昌结婚,结果却与道教结缘。而既闻道教养生之说,他便立即付诸实践。据记载,他此后的道教炼养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界,但后来认为道教无法通往圣人之道。

17-27岁 接触佛教并有领悟,又驰骋于文章辞艺,其诗词歌赋的成就,足与当时第一流文士相颉颃,参加科举,最终考取进士,但对做官无热情。在工部“观政”期间,朝廷命他监修威宁伯王越的坟墓,王阳明又把他的军事知识运用于这一民事工程的管理当中。(这个时期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)

35岁 上书得罪了用事太监刘瑾,贬谪为龙场驿丞,当地语言不通,资源匮乏,环境恶劣,王阳明实现了“绝地重生”,实现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,这就是所谓“龙场悟道”–“心即理”。

40岁 离开龙场,开始讲学,并将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运用到政务管理。

45岁 彻底清除了江西、福建、湖广、广东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匪患。

49岁 宁王朱宸濠谋反,王阳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处置地方事务而路过南昌,在极为急促仓皇的情况之下,王阳明迅速摆脱了朱宸濠的追兵,审时度势,迅速重新结集军队,制定了各种离间、攻心、实战之策,最终与朱宸濠在鄱阳湖决战,活捉朱宸濠。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,不过40天;王阳明自开始发起平叛战争到全面结束,不过10天。“以万余乌合之兵,而破强寇十万之众”,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,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。–虽立功,但遭受诽谤,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“致良知”说。

51岁 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,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,王阳明忍辱负重,以非凡的智慧与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围群小进行抗争,此后几年,王阳明仍不得重用,但他回家乡后,专注讲学。

56岁 朝廷忽又诏书数下,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,前往广西思恩、田州平定“叛乱,并且和平解决“叛乱”。

57岁 王阳明由于长期军旅,加上两广暑热,旧疾复发。他不断地向朝廷上书,希望朝廷能够派员来接替他的两广巡抚之职,完成公务交接,他可以回家安心调养身体。但事实是,他的全部上书都被朝中权臣扣留了,他因此而耽误了治病的良机,终至不起。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地名“青龙铺”的地方,享年五十七岁。临终之际,时任南安府推官的门人周积询问遗言,阳明曰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”

王阳明心学是一种世界观,是指导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,心学在于使人改变人生态度,包含如下三大命题:

“心即理”

心即理意思是说,人性之中具足了一切成圣成贤的潜质和可能。即要求理于心,而非求理于外,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”,“心即理也,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,心外无事”,天理不在外部事物中,良知不是在头脑里,是在心里,是生命情感的本身所在,每个人生活的世界,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。理指道,即事物的规律,我们的本心即是宇宙的最高之道,本质上的天人合一。

“知行合一”

明白了一个道理,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。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,那‘知’就是真知。若实践与道理相悖,那‘知’就不是真知。如果内心里面道理都懂,但却不去行动和实践,只是“知” ,而没有“行”,无异于纸上谈兵。如果行动了,实践了,但是却力不从心没有做好,说明“认知”还不够,还需要再学习、再思考。

“致良知”

“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悌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,此便是良知”。见到父亲,自然就知道孝敬;看到兄长,自然就知道敬爱;见到小孩子要掉进井里,自然就知道恻隐,这就是良知,不是从外面跟谁学来的。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,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,天理即仁心。有些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,是因为这些人的良知常常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、所蒙蔽了,所以需要去除人欲,恢复良知。良知是主人翁,良知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,因为是从本以来就有,并且它是我们全部身体活动的主宰,即主人翁;良知是称,良知对于每个人都一样,都来自于天道,大家的良知都一样,它永远是公平中正的;良知是镜子,它真实地反映事物。所谓致良知,就是用良知做标尺,去衡量一切事物,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理。

王阳明心学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来,便是听从良知去实践、知行合一。如果只是学习那些条条框框人生箴言,到头来也只是空谈。那么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?王阳明用他的自己的一生给我们做了个榜样。王阳明一生三不朽: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立功是指他多次带兵平乱;立德,说的是他一生的行为;立言,讲的是他的学说。王阳明的心学倘若没有他自己实践给我们看,我们恐怕会认为这是空论,然而,王阳明用他辉煌的一生做给我们看,这便是知行合一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