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暴力沟通》作者马歇尔·卢森堡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,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,曾经师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·罗杰斯。书中先分析人与人之间沟通中的暴力语言产生的原因,然后介绍如何通过不批评、不指责的方式去沟通。
从表面上看,平等的交流中是如何产生暴力的?暴力语言产生的行为包括:
1、道德评判: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,一旦别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,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,并将冲突的责任归咎于对方;
2、进行比较:比较也是一种批判形式;
3、回避责任:我们对自己的思想、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,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暗含了对责任的回避,比如“我不得不……”、“是你让我……”
4、强人所难: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:如果不配合,他们将受到惩罚。
这四种沟通方式忽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、需要和请求,直接导致了暴力行为。
那么,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改变自己人生的走向呢?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包含如下四个要素:
第1要素:观察
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。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。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。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。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,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,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。比如,“我从未见过你这样懒惰的人”,这句话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,对懒惰缺乏必要的事实依据,更像是一句评论。但如果换成“你这一周都睡到下午”,这便是观察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(J.Krishnamurti)曾经说,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时,“胡说八道”这个想法在我脑中一闪而过——在不知不觉中,我作出了评论。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,观察他人及其行为、而不评判、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,是难以做到的。在日常沟通中,去留意这些词汇:“我认为”、“我觉得”、“你总是”、“你从来”、“你永远”等,这些词汇都是在表达非常主观的看法,跟在这些词后边的内容,往往就是评判。
第2要素:感受
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。先看下面一个例子:一对夫妻,其中太太对先生说:“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。”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: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。太太气坏了,嚷道:“看!他总是这样。坐在一边,闷声不响。和他过日子,就像对着一堵墙”。太太实际是感到孤单,希望先生多体贴自己,但“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”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。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,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,这样,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。例如,如果他感到伤心、沮丧,不作任何反应,在妻子的心目中,他就会真的像一堵墙。表达感受的好处是,表达感受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让人们的心离得更近。表达感受还能让沟通更顺畅,不引起冲突,也有助于你疏导情绪。
和观察一样,在表达感受时我们要区分想法和感受。如,“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。”在这个句子中,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,而没有表达感受。“作为吉他手,我有些失落。作为吉他手,我很郁闷。作为吉他手,我烦透了。”这样的句子就是在表达感受。为了清晰地表达感受,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词汇表。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,比如:兴奋、甜蜜 、精力充沛、兴高采烈、喜悦、自信、开心、高兴、幸福、愉快、满足、欣慰、陶醉等。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,比如:害怕、担心、焦虑、忧虑、着急、紧张不安、心神不宁、悲伤、绝望、气馁、灰心、烦恼、愤怒、生气、厌烦等。
第3要素:需要
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,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。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——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。听到不中听的话时,我们有四种选择。
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。例如,有人气愤地说:“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!”这时,我们可能会自责:”哦,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,真是太自私了!”这会导致我们内疚、惭愧,甚至厌恶自己。
第二种是指责对方。这时,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:”你没有权利这么说!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。你才自私!”在争吵时,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。
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。这时,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,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。
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。这时,我们也许就会想“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”。
对他人的指责、批评、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反之,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,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。
人的感受是由自己的需要造成的,不是对方的行为造成的。当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,也会引起人们的暴力语言。比如,“甲: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。乙:昨晚你没来,我很失望,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。”在上面的例句中,甲认为,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。而乙认为,她感到失望,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。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、愿望、期待以及想法,我们不再指责他人,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。
第4要素:请求
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需要。我们告诉人们,为了改善生活,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。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,而借助具体的描述,来提出请求。因为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,别人很难了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,我们也就很难获得积极的回应。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谈话目的,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,千万不要为了一时发泄情绪,而偏离了自己的谈话目标。
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,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。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,人们一般会相信,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。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。相反,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,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。举个例子,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:“我很孤单,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。”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?现在还不好说。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没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作出判断。假定她回答说:“杰克,我今天很累。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,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?”如果杰克接着说:“你这人真自私!”那么,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。因为他并没有重视珍妮休息的需要,而开始指责她。反之,如果杰克尊重珍妮的感受和需要,那么他所表达的愿望就是请求而非命令。这时,杰克也许会说:“珍妮,你的意思是说,你已经很累了,今晚需要休息?”。在生活中,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,那么,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—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。
非暴力沟通主张人们积极自省,通过观察、感受、需求和请求去洞察自己和他人的真实意愿。暴力的根本原因是性本恶的价值取向,只有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,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,基于善的信仰,去全心全意地去体会对方,才能不带伤害的去化解人际间的冲突,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