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苏轼真的能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吗?

北宋年间,苏轼曾被贬惠州(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),在惠州,苏轼对荔枝称颂有加,自言“余在南中五年,每食荔枝,几与饭相半”,甚至作诗《惠州一绝》说: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

我们的大文豪苏轼之所以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,实在是因为荔枝太珍贵了。

荔枝是岭南的果物,因为交通困难,为中原所罕见。早在汉朝,汉武帝就想把荔枝移植到长安,《三辅黄图》曾记载“汉武帝破南越,建扶荔宫。扶荔者以离支得名,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,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花实,帝亦珍惜之。”意思是,汉武帝为了吃荔枝,建了一个扶荔宫,把南方的荔枝移植到北方,最终也没能开花结果。唐代杜牧的《过华清宫》 就曾写过”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唐玄宗为了博得贵妃一笑,不惜兴师动众,劳民伤财,把荔枝从南方千辛万苦送回长安都城。唐代因驿站运送技术得到提高,因此运送的任务就不断进行了:“先帝贵妃今寂寞,荔枝还复入长安”。然而,即便如此,荔枝保鲜仍得不到保障,岭南荔枝“七日七夜达京师”,送到后虽然颜色和味道不变,但必须尽快使用,否则过一晚上就腐烂变质。

即便到了宋代,荔枝对于京师来说,仍是罕见之物,苏轼来到惠州后,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吃到荔枝,自当不亦乐乎。当朝廷的宵小们不断构陷苏轼时,苏轼却通过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来还击,似乎在说:“狗东西们,你们把我贬到岭南这个地方,我还不是过的好好的,在这里每天都能吃这么多的荔枝,不如永远当做一个岭南人好了。”当然,这里的“三百”并不是真的指三百颗,而是指特别多的意思,文言文常通过“三、九、十、百、千、万”的数词来代指数量多,比如《木兰辞》中,“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”,“百千”代指特别多,又如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中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,“三秋”也并非单指三个秋季,而是指时间特别久。因此,也可以推断,苏轼所说的“三百颗”,绝非实指。

苏轼当时还做一首《纵笔》,言“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”,说自己睡得特别香,连寺中僧人都不忍心打扰他,轻轻响起打更声。后来被当时的权臣章子得知了苏轼在惠州仍旧生活的很好,又把苏轼贬至更苦的海外儋州(今海南省),从侧面也验证了苏轼确实是在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乐观旷达。

荔枝虽好,但千万别以为能苏轼真的“日啖荔枝三百颗”。

参考文献:

李一冰.苏东坡新传[M]. 2020年5月第1版. 四川人民出版社, 2020.

庄虚之. 论我国古代荔枝保鲜技术的发展[J]. 四川果树, 1995(1).

往期相关文章:

长安的荔枝

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