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。诗人余光中说“我常常跟朋友讲,我如果要去旅行,我不要跟李白一起,他这个人不负责任,没有现实感;跟杜甫在一起呢,他太苦哈哈了,恐怕太严肃;可是苏东坡就很好,他可以做很好的朋友,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。”
名动京师
宋仁宗景祐三年(1037)十二月十九日,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出生于眉州眉山,他一出场就带有神秘又浪漫的色彩。相传这一年,整个眉山花草凋零,树木枯萎,民间称“眉山出三苏,草木为之枯”,用以形容苏轼的才华堪比一切生灵。(三苏分别是苏轼、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苏轼的弟弟苏辙)。
嘉祐元年(1056),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出川赴京,参加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,当时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,欧阳修读到苏轼的文章时,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之美十分激赏,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所写,为了避免招人诟病,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,改列为二卷,结果那次考试苏东坡名列第二。(宋代科举考试采用的糊名制—即阅卷的考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,同时考卷也由专门的官员誊写一份转送给阅卷考官),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:“记着我的话。三十年后,无人再谈论老夫。”他的话果然应验,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,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,大家都谈论苏东坡。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,有人还暗中偷读呢。
就这样,苏东坡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。
自请出京
宋神宗熙宁二年(1069),年轻的神宗迫切想改变当时贫弱的局面,于是不懈余力地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政,王安石的新政增强了政府财政收入,但由于地方执行出现偏差,也带了一些负面效果。熙宁四年(1071),年轻得意的苏轼上书直言新法的弊病。然而,任何时代的现实,总难符合天才的抱负,王安石变法已是志在必得,王安石听到后,颇感愤怒,命御史台弹劾苏轼。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,被授为杭州通判。
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,疏通钱塘,得到百姓欢呼。一日在湖上饮酒之后,写下一首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:
1 2 3
| 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|
此篇一出,在西湖诗中,可谓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。西湖本无定称,正是由于苏东坡这首诗的流传,方才奠定了西湖的名称。
熙宁七年(1074),为了能与济南的弟弟苏辙较为近便,苏东坡主动请求调任去生活更差的密州。苏东坡命人修葺城北旧台,并题名“超然”,苏东坡登台,写下了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
| 春未老,风细柳斜斜。
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
烟雨暗千家。
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。
休对故人思故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
诗酒趁年华。
|
这是苏东坡的一次自省,在不满王安石变法后,苏东坡仍一直上书指责变法弊端,这致使他成了新政派的眼中钉,屡受排挤,官位也是越做越低。但是,苏东坡不纠结于过去,他想的是趁着“春未老”,充分享受此刻生命中的美好。
直到离开密州,苏轼都未曾见到弟弟,熙宁九年(1076)八月十五,苏东坡与僚友在超然台上喝酒,非常高兴。但客逢佳节,不免又思念起在济南的老弟来了,大醉,作《水调歌头》词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
| 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
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
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
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|
这首词从自然的流变说及人事的无常,从一种孤高的气氛中,透露出苏东坡旷远的胸襟。
乌台诗案
元丰二年(1079年)四月,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《湖州谢上表》,本是例行公事的一件事,谁料却被新政党利用,新政党从苏东坡大量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的句子,说苏东坡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。就这样,苏东坡从朝廷命官一举跌落到御史台大牢,受牵连者达数十人,这便是北宋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这场政治斗争最终在苏辙、王安石以及曹太后等人的求情下,苏轼得以从轻发落,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
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,险遭杀身之祸。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,他才算躲过一劫。元丰四年(1081)正月初一,苏东坡带着一家二十几口,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。
流放岁月
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,却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。来黄州的路上,苏东坡就见到黄州群山上,连绵不断的尽是竹林,城外便是宽广的长江,心里就想着:这地方竹林这么多,竹笋一定很香很嫩,长江里活活泼泼的鱼鲜,不愁吃不到。吃的既然有了,其他的都好办。在黄州,因“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”,爱吃的他发明出花很少钱就能解馋的“东坡肉”。
黄州城外正好有一片空地,因为这片地位于城东坡上,苏轼把这片地称作东坡,自称“东坡居士”。在东坡之上,苏东坡脱掉属于文人的“长衫”,穿上芒鞋短褂,种麦修池,俨然一位乡农。一年春天,突遇下雨,写下流传千古的《定风波》一词:
1 2 3 4 5 6 7
| 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|
人间一切变化无常,唯有超脱物外,才能一尘不染;唯有安步徐行于大雨中的人,才能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地坦然归去;有这样任天地而动的襟怀,才令人望之如神仙。
苏轼未到黄州前,最大的心事是“黄州岂云远,但恐朋友缺”。幸运的是,苏轼有着泛爱世人的天分,儒生结交朋友讲究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,而苏轼自言“上可以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”。苏轼经常出入阡陌,四处漫游,有时他会袖筒里笼着许多石弹子,到江边与人比赛投击江水,看谁能使石弹滑出水面最远,有时在路边凉亭歇脚,和老农聊天,老农没读过书,没什么讲的,苏轼就说:“讲个鬼故事听听吧”,假使那人说,没有鬼故事可讲,苏轼就求他“随便说说也好”。旁人听他这么一说,无不哄堂大笑。所以苏轼很快有了很多新交,有了重逢的故友。比如道士杨世昌、同乡王齐愈兄弟、诗僧参寥、画家米芾、琴师崔闲、开酒坊的潘丙、跑腿的古耕道,卖草药的郭遘……
一日,苏轼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,醉了又醒,醒而复醉,回到临皋寓所时,已经不知道是几更天了,敲了敲门,却无人应答,家童熟睡,无人开门,苏轼吃了一个闭门羹。便写下了《临江仙·夜归临皋》:
1 2 3 4
| 夜饮东坡醒复醉,归来仿佛三更。 家童鼻息已雷鸣。敲门都不应,倚杖听江声。 长恨此身非我有,何时忘却营营。 夜阑风静縠纹平。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|
此时的苏轼已然明白,既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,不如趁此趁此夜阑风静,驾一叶扁舟,重返自然,游于江湖。
元丰七年(1084),宋神宗的最后一道旨意,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,苏东坡当然躲避这个任命,苏东坡做官并非为发财致富,也不贪图权势,但身不由己,又卷入了这个政治漩涡之中。此后,元丰八年(1085),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,临朝听政,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,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党被打压。短短一年零八个月,苏东坡从一个犯官,一路提升到三品大员,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。然而,东山再起的苏轼发现旧党执政后,对新党的的一切政策进行了全盘否定,事实上,新政的部分措施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,这让一向坚持实事求是的苏轼很不满,他对暴露出的腐败再次提出抨击,由此,引发了保守党的反对,再次遭受诬告,因而再度自求外调,接连任杭州、扬州、定州知州。
元祐八年(1093年)九月,是年高太后去世,哲宗执政,新党再度掌权,次年六月,苏东坡被贬惠州,此时苏轼心情已非常平和,仿佛完全参透人生。他在写给苏澈的万里家书中,记录了他在惠州啃羊脊骨的美味,正如一个向来寒素的老饕,道其一饮一啄的喜悦。
荔枝是南国特产的果物,因为交通困难,为中原所罕见。苏轼自言:“余在南中五年,每食荔枝,几与饭相半。”甚至作诗说:
1 2 3
| 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|
苏东坡在惠州自己动手盖了一座房子,在他的作品里唤作“白鹤居”,并且还睡的很好。
绍圣四年(1097年),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晚年在惠州安居下去之际,他再被贬至海外儋州。在宋朝,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。苏轼之所以被再贬,据传祸起于他《纵笔》一诗:
1 2 3
| 白头萧散满霜风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
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
|
这首诗传到京城,被新党看到,觉得苏轼仍然过得很快活,气急败坏,于是蓄意构陷苏轼,但即使无此诗作,亦或会有其它理由取而代之。
儋州在海南岛,宋朝时甚为荒凉。当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,在经历九死一生的风浪后,乘着一叶孤舟最终平安抵达海南。他给朋友的信是这么评价海南:“此间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,然亦未易悉数,大率皆无尔。惟有一幸,无甚瘴也。”
在海南,无鱼无肉,甚至米面有时也吃不到,苏轼入境随俗,食芋饮水。山芋吃腻了,就做成羹,冠以美名“玉糁羹”。有时没饭吃,就模仿乌龟的呼吸,学习道家辟谷之术。海南当地人经常会送生蚝给苏轼,苏轼发明了生蚝的新的吃法,把个头大的挑出来,放火上烤熟吃。并且还写信给儿子:“每戒过子慎勿说,恐北方君子闻之,争欲为东坡所为,求谪海南,分我此美也。”也就是苏轼在信的最后,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:你可千万不要把生蚝的事情说出去,要是这个秘密被透露了,恐怕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,就该学我,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,跟我抢这天下的美味。不仅如此,苏轼在海南建立医院,教人种植水稻,自己造墨(差点把房子烧了),还开办讲学,不亦乐乎。不知朝中的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后,当做如何?
终了
元符三年四月(1100年),朝廷颁行大赦,苏轼兄弟也在其中,渡海北归途中,苏东坡将三年间,这一番海上来去的感慨,写成一诗:
1 2 3 4 5 6 7
| 参横斗转欲三更,苦雨终风也解晴。
云散月明谁点缀,天容海色本澄清。
空余鲁叟乘桴意,粗识轩辕奏乐声。
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
|
他对新党没有忿恨,只是把这次贬谪当做是欣赏海南美景的一次旅游。
苏东坡获得自由后,欲将退隐养老。然而,厄运却降临,年近古稀的他如何经受长途跋涉,到了常州,他的旅途被迫终止,苏东坡自此一病不起,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:“我平生未尝为恶,自信不会进地狱。”在弥留之际,好友维琳方丈在他身边说:“你不是信佛么,现在念叨要到西方世界,肯定能到”。苏东坡的回答让大家很意外:“如果我曾经用心地过了每一天,那西方极乐世界就存在我生命的每一天,而不是我死后才要去一个极乐世界”。
苏东坡一生坎坷,起伏万状,他处富贵而不淫,享清贫而不怨,总能超然物外,怡然自得。所以,苏东坡过得快乐,无所畏惧,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,不无缘故。
人生为何不快乐,只因未读苏东坡。